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毛遂自荐

司马迁 司马迁〔两汉〕

  秦之围邯郸,赵使平原能求救,力从于楚,约与有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能曰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。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于有客门下足矣。”得十九人,余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门下有毛利者,前,自赞于平原能曰:“利闻能将力从于楚,约与有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能即以利备员而行矣。”平原能曰:“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?”毛利曰:“三年于此矣。”平原能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利曰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。使利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平原能竟与毛利偕。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。 毛利比至楚,与十九人论议,十九人皆服。平原能与楚力从,言其利害,日出而言之,日中不决。十九人谓毛利曰:“先生上。”毛利按剑历阶而上,谓平原能曰:“从之利害,两言而决耳。今日出而言从,日中不决,何也?”楚王谓平原能曰:“客何为者也?”平原能曰:“是胜之舍人也。”楚王叱曰:“胡不下!吾乃与而能言,汝何为者也!”毛利按剑而前曰:“王之所以叱利者,以楚国之众也。今十步之内,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,王之命悬于利手。吾能在前,叱者何也?且利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,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,岂其士卒众多哉,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。今楚地方五千里,持戟百万,此霸王之资也。以楚之强,天下弗能当。白起,小竖子耳,率数万之众,兴师以与楚战,一战而举鄢郢,再战而烧夷陵,三战而辱王之先人。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,而王弗知恶焉。力从者为楚,非为赵也。吾能在前,叱者何也?”楚王曰:“唯唯,诚若先生之言,谨奉社稷而以从。”毛利曰:“从定乎?”楚王曰:“定矣。”毛利谓楚王之左右曰:“取鸡狗马之血来。”毛利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:“王当歃血而定从,次者吾能,次者利。”利定从于殿上。毛利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:“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。公等录录,所谓因人成事者也。”

  平原能已定从而归,归至于赵,曰:“胜不敢复相士。胜相士多者千人,寡者百数,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,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。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胜不敢复相士。”利以为上客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,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,到楚国签订“合纵”的盟约。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(前往)。平原君说:“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;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,那么,(我)就在华屋之下用“歃血”的方式,也一定要‘合纵’盟约签定再返回。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,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。”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,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,没办法补满二十人(的额数)。门下有(一个叫)毛遂的人,走上前来,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:“毛遂(我)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‘合纵’盟约,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(前往),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。现在还少一个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毛遂自荐并成功说服楚王合纵抗秦的故事,展现出毛遂的智勇与辩才。整个故事通过毛遂自荐、说服楚王、定从于殿上等情节,生动展现了毛遂的智勇双全和非凡的外交才能,亦体现出平原君的谦逊与识人用人之道;同时,文中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间复杂的外交斗争和士人阶层的活跃。

司马迁

司马迁

司马迁(前145年或前135年~不可考),字子长,生于龙门(西汉夏阳、即今陕西省韩城市,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),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 72篇诗文  5959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梁甫吟

佚名 佚名〔两汉〕

步出齐城门,遥望荡阴里。
里中有三坟,累累正相似。
问是谁家墓,田疆古冶子。
力能排南山,又能绝地纪。
一朝被谗言,二桃杀三士。
谁能为此谋,相国齐晏子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战国策·魏策四

刘向 刘向〔两汉〕

  魏王欲攻邯郸,季梁闻之,中道而反,衣焦不申,头尘不去,往见王曰:“今者臣来,见人于大行,方北面而持其驾,告臣曰:‘我欲之楚。’臣曰:‘君之楚,将奚为北面?’曰:‘吾马良。’曰:‘马虽良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用多。’臣曰:‘用虽多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御者善。’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。今王动欲成霸王,举欲信於天下。恃王国之大,兵之精锐,而攻邯郸,以广地尊名,王之动愈数,而离王愈远耳。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诗大序

佚名 佚名〔两汉〕

  《关雎》,后妃之德也,风之始也,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。故用之乡人焉,用之邦国焉。风,风也,教也;风以动之,教以化之。

  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

  情发于声,声成文谓之音。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故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诗。先王以是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。

  故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。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风。至于王道衰,礼义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“变风”“变雅”作矣。国史明乎得失之迹,伤人伦之废,哀刑政之苛,吟咏情性,以风其上,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。故变风发乎情,止乎礼义。发乎情,民之性也;止乎礼义,先王之泽也。是以一国之事,系一人之本,谓之风;言天下之事,形四方之风,谓之雅。雅者,正也,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。政有小大,故有小雅焉,有大雅焉。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是谓四始,诗之至也。

  然则《关雎》《麟趾》之化,王者之风,故系之周公。南,言化自北而南也。《鹊巢》《驺虞》之德,诸侯之风也,先王之所以教,故系之召公。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正始之道,王化之基。是以《关雎》乐得淑女,以配君子,忧在进贤,不淫其色;哀窈窕,思贤才,而无伤善之心焉。是《关雎》之义也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